書畫鑒藏有學(xué)問(下)
□韓天衡
書畫鑒定,除了看筆墨最最重要的這一條,還需要從很多個側(cè)面立體地鑒定一張畫的真?zhèn)巍?/DIV>
比如,看紙張。一張宋代的畫就不可能用明代的紙,就像是乾隆皇帝墓里不可能出的確良做的龍袍。但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,紙張對了,也不一定是真的。舉一個例子,解放前有一樁轟動上海的書畫買賣,當(dāng)時有一張南宋大畫家梁楷的《睡猿圖》,上面的字是葉恭綽題的,不得了啊。上海一位有錢的大鑒定家、大畫家,覺得這張畫好得不得了,就花了10根金條買下了。買回去以后,越研究越不對,后來知道是張大千做的假。張大千用了一張宋代的紙做了一張宋畫。
比如,看墨色。中國畫是水墨畫,墨色大有講究。中國從唐代開始做墨錠。在明前,畫畫基本上是用松煙墨。到明后期,康熙感覺松煙墨畫出來的東西好像光澤不夠,開始制作油煙墨。當(dāng)然,這是一個文房四寶發(fā)展的過程,但也可以作為鑒定字畫的一條標準。比如看到一張?zhí)埔漠嫞怯每滴鯐r候的油煙墨來畫的,肯定真不了。唐寅用得到康熙時候的墨嗎?相差300年哩。
再比如,看用的是什么筆,狼毫筆還是羊毫筆。羊毫筆出現(xiàn)得很晚。在唐代,中山兔毫已經(jīng)逐漸少了,到了宋代,用慣了有彈性的中山兔毫筆的書畫家,嘗試用羊毫筆寫字、畫畫,結(jié)果羊毫太缺乏彈性,按下去彈不起來,就覺得羊毫筆不行。如米襄陽就講過,羊毫筆是不能寫字的。但是寫字的人越來越多,中山兔毫越來越少,總要找新的材料吧。所以從清代初期開始,書畫家才使用羊毫筆,但真正用羊毫筆把字寫好、把畫畫好,要到嘉慶時候。
記得上世紀80年代,我在畫院兼了行政工作,比較忙,《青年一代》雜志的編輯打電話給我,說:“韓先生,我們馬上有一期要發(fā)表一張宋朝黃庭堅寫的一張字,是一張立軸,我們?yōu)榱松髦仄鹨姡懿荒軒臀覀冭b定一下?”我說:“對不起,我事情很多,但是你剛才給我講的這些材料,我已經(jīng)可以判斷這張東西是假的了。”他說:“你都沒有看過,怎么知道是假的?”我說:“你不是說是宋代黃庭堅的嗎?”“是的。”我說:“你不是說是立軸嗎?”“是的。”我說:“肯定是假的。我告訴你理由,黃庭堅那個時候是沒有把書法做成立軸的,就我個人的考察,書法做成立軸是從元代才開始有的,宋代沒有這個形式的。你現(xiàn)在這一張是西裝穿在康熙皇帝身上,沒有這個東西。”那人還是不死心,讓我無論如何看看照片。我一看,說:“這張東西絕對不是黃庭堅寫的,因為沒有見到過黃庭堅用羊毫筆寫字的。”
還有是看印鑒。舉一個例子,吳昌碩34歲的時候刻過一對圖章:一方朱文印,叫“俊卿之印”;一方白文印,叫“倉碩”。這兩個印,他34歲就開始一直用。可到他54歲開始,我發(fā)現(xiàn)這兩方印不對了,因為他重新磨平了又刻過,和原來有差別了。憑這點,我就可以區(qū)別哪些畫是他34歲前畫的,哪些畫是他54歲以后畫的。而且這兩方印還有故事。在吳昌碩82歲的時候,家里被偷了,這兩方跟了吳昌碩大半輩子的印也沒了。這個時候,吳昌碩就讓王個簃臨摹了兩方。所以,82歲以后,吳昌碩再用的這兩方印,既不是34歲刻的,也不是54歲以后重刻的,而是王個簃臨摹的。當(dāng)然王個簃臨摹的水平和吳昌碩還是有差別的。這三次印章的不同,對鑒別吳昌碩真跡是非常有用的。在日本拍賣會上,出現(xiàn)一張吳昌碩82歲冬天寫的字,上面是注明年份的。他用的圖章是王個簃刻的,因此反而證明這張字是真的。
鑒定字畫,還要看作品的題跋、裝裱等。
鑒定的途徑雖然還有10條、20條,但是最重要的一點,還是看筆、看墨。筆墨是最最重要的。
一個出色的鑒定家和收藏家,我認為要有5種能力:第一,要有眼力,沒有眼力,不足以言真;第二,有點財力,沒有財力,不足以言精;第三,要有魄力,有魄力才能財大氣粗,財大氣不粗的也有(但有魄力需要有幾個前提:一是不要借錢;二是家里日常開銷的錢不能動;三是這個錢如果拿了會讓太太和你吵架,那就不能動);第四,要有毅力;第五,要有預(yù)測力。
收藏不怕貴,就怕假。我認為,藝術(shù)品的買賣,大概不能算消費,它是費而不消。比如,我花了120萬買了一張齊白石的畫掛在墻上,既養(yǎng)眼又怡心,在天天欣賞的過程中,過了10年,120萬的畫怎么一下子就值500萬了?所以我總勸朋友,如果有一點錢的話,可以買一點藝術(shù)品。反正你只要是買真的,買對的,而不要買假的,你這筆賬就沒有勾銷。相反,隨著時間的過去,你一定會越來越有一種成就感,越來越有一種幸福感。(摘自《書與畫》2013年第3期)
注: 本站發(fā)表文章未標明來源“成功書畫家網(wǎng)”文章均來自于網(wǎng)絡(luò),如有侵權(quán),請聯(lián)系我們刪除,聯(lián)系郵箱:1047780947@qq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