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3-06-21
時過境遷,不曾想28年來中國畫反其道而“走向輝煌”。李論似乎不攻自破而屢被今日中國畫壇詬病,小山本人也不斷遭遇嘲諷式追問。我本欲請其為此專欄撰稿,小山兄雖無意再次涉及敏感話題,但他從未放棄早年所論。當今中國畫壇之熱鬧非凡在他眼中不過是各種炒作生效。而我認為,中國畫彈指28年所取得的成就,不能忽略當年李論醒世箴言般的棒喝。與此同時,我們也不應當忽視今日中國畫的問題:在以“主流”與“資本”雙重權力話語為主導的多重誘惑與制約下,中國畫家始終難以自由生長,遑論充分發揮創造性才華。雖不乏銳意創變的中國畫家進行著艱難嘗試,卻更有眾多左右逢源的中國畫家,因循利益分割的諸種規定模式炮制藝術產品,因而中國畫的類型化、模式化業已成為司空見慣而難以救藥的時代頑疾。
正因為如此,如果說當年猛烈的反擊未損李論的影響力,那么今日的冷嘲熱諷仍然無損其警世作用——無論這一立論如何極端而又失算。我們不能抹殺其當年撥亂反正的文化批判意義,也不應忽略其反思今日中國畫的史鑒價值。誠如左莊偉教授所言:“我們中國各界不缺歌功頌德之輩,唯缺敢于從另外一面思考、唱反調的人。小山素以唱反調著名于畫壇。在他的反調之中有時隱含著某些深刻的思考和哲理,值得讓聽者思考。小山是個光明磊落之人、說真話之人。今天的社會,這樣的人不是多而是太少。”28年來,不管人們以何等心態對“窮途末日”論耿耿于懷,這一事實本身便足以說明李論深入人心且發人深省。
隨著國勢昌盛而日漸抬頭的“狹隘民族主義”情緒正在浸染著敏感的中國畫壇。上世紀80年代思想解放歷程中已被解體的傳統壁壘,正被“回歸傳統”者試圖重砌。然而,且不說“回歸”是否有開歷史倒車之嫌,單看能否“回歸”就成問題:中國畫早已不再獨具原本的自足性、純潔性,而兼備了紛至沓來而又揮之不去的多元性和包容性。中國畫與百年前相比,不僅藝術語言借鑒西畫,而且教學課程至今采納素描基礎,創作內容與展示方式則更是遠離傳統(連篇累牘的主題性創作、具有視覺沖擊力的巨作、擺龍陣式的展覽會等不一而足)。如果沒有足夠的能力改變這一現狀,同時又沒有辦法挽回喪失殆盡的中國畫傳統的文化語境、表現形式、觀賞方式,那么呼喚正本清源、重拾中國畫核心價值,雖不失復興民族藝術本源之美意,但真要做起來,恐怕也只能是蜻蜓點水的表面文章而已。
好吧,就此打住。不妨看看兩位撰稿人就本期話題各有怎樣獨立的視角和見解。我的觀點也將展開論述。
注: 本站發表文章未標明來源“成功書畫家網”文章均來自于網絡,如有侵權,請聯系我們刪除,聯系郵箱:1047780947@qq.com